close
心得分享-99.10.16-地藏組2010.10.16 心得分享---地藏組組長:鍾淼雄   副組長:古朝男  小文殊:林信忠 鍾淼雄師兄:時時妄念不斷,當妄想成性時,必需時時憶佛、念佛來對治之。阿彌陀佛時時在心頭,久而久之憶佛、念佛成性,將此互相轉換,才可消除妄念使得內心清淨,當安住在每個佛號中,需清清楚楚念出每句佛號,清清楚楚聽到每句佛號,無其他念在生起,而只在一念佛號之中。 人生無常,隨時可能壽終,大眾都希望往生時,能夠輕鬆自在無有恐怖,但需平時累積福慧資糧與至誠心憶佛念佛才是。 張榮森師兄:煩惱即菩提 覺華師父在10月9日學習分享後對「酒店兼職疾斷煩惱」之開示:一舉一動觀自心,正當煩惱初萌生,危害自己與他人時,願疾叮斥令清除。煩惱起因業障、報障與煩惱障,眾生動輒起煩惱時,立即「願疾叮斥令清除」,因此在平時,一定要做功課,做到「苦、空、無我、起厭離心」之修行。如遇到大煩惱時,即知煩惱出患禍,進而觀察這件事的原因,並發起慈悲利他的心,從我執走出來。 事多而亂,謂之「煩」,事情多而且散亂,就會產生「煩」的現象。心厭而悶,謂之「惱」,心生厭惡而悶悶不樂,叫做「惱」。一般俗人的煩惱,與生俱來,嚴重的程度也看個人的修持。人生在世,一般以貪、嗔、癡等三惑為一切煩惱之根源網路行銷。 俱舍與唯識學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(本惑、根本惑)及枝末煩惱(隨惑、隨煩惱惑)二種。根本煩惱又分為貪、嗔、癡(無明)、慢、疑、見(惡見)等六煩惱(隨眠)。見又可分為有身見、邊執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等五種,合稱為十煩惱(十使)。唯識學與第七識相應而起之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等,稱為四根本煩惱。枝末煩惱係伴隨根本煩惱而起之從屬者,至俱舍中有放逸、懈怠等19種;唯識中除去二種,另加上失念、散亂、不正知等,共20種。俱舍論又有煩惱障、解脫障。唯識論又有煩惱障、知障、迷理惑、迷事惑、見惑、修惑等等之分別。 生活中必然有數不盡的煩惱,我們關鍵字排名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處理煩惱的方式,用「斷煩惱」或「轉煩惱」的方法,正本清源心平氣和。斷煩惱的方法各有立論以「七種斷煩惱的方法」,提供參考:(1)有漏從見斷-以正知正見斷煩惱。(2) 有漏從護斷-由防護收攝六根斷煩惱。(3) 有漏從離斷-遠離險惡的環境來對付煩惱。(4) 有漏從用斷-遠離奢侈,保持正思維來對治煩惱。(5)有漏從忍斷-由忍受苦痛斷除煩惱。(6) 有漏從除斷-由除去、斷除、捨離斷煩惱。(7) 有漏從思維斷-由修習培養覺悟的因素斷煩惱。大乘佛弟子對煩惱的態度-煩惱無盡誓願斷,「煩惱即菩提」願共勉之。 徐志宏師兄:直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不諂燒烤眾生來生其國。深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。菩提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。迴向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。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。所以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來生其國。阿彌陀佛西方世界淨土不能少善根福德,得生西方極樂淨土。 黃根初師兄:人生苦樂參半,要有出離心,世間的五欲猶如刀刃上的蜜,短暫的快樂後就面臨苦的果,三世諸佛以苦為師,知苦才可瞭苦,世尊也經過六年的苦行,終究大徹大悟,凡夫俗子的我們應更加精進,何況人道為上升與墮落的烤肉食材樞紐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x89vxjf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